【绵阳文明网】

  > 专题活动 > 2015年专题 > 道德模范网上展馆 > 敬业奉献
于 敏:全国道德模范,中物院高级科学顾问
发布时间:2015-08-25 来源:
字体:[][][] [打印] [关闭]

“氢弹之父”为国防事业隐姓埋名三十载

于敏,89岁,汉族,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

于敏是我国杰出的核物理学家、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之一。1999年,被党中央、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2015年,荣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习近平主席为其颁发奖励证书……

1961年,面对党中央提出的 “两弹一星”研制,于敏放弃了原子核方面取得的成就,投身到我国核武器研制事业。他说:“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面对这样庞大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之后他秘密加入 “轻核理论组”,担任副组长。

1965年9月,于敏率队员去上海利用J501计算机(每秒5万次)完成XX型原子弹的优化设计。在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会战”期间,实现了氢弹原理的突破。

1966年12月28日,氢弹原理试验证明我国已在短时间内独立掌握了氢弹原理。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圆满成功!

从第一颗原子弹到氢弹,法国用了102个月,美国87个月,苏联75个月,英国55个月,而我国只用了32个月。中国的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

于敏在核武器的武器化研究、发展中,以及核武器小型化的突破中作出了重大贡献。是我国惯性约束聚变和X光激光领域理论研究的开拓者。

    20世纪80年代中期,邓稼先和于敏审时度势,对世界核武器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做了深刻分析,认为美国很可能会加快禁止核试验的谈判进程,遏制我国核武器的发展。

1986年,他们向中央递交报告,要求加快核试验,并很快被批准。

1992年,美国向联合国提出禁核的谈判。1996年,全面禁核试条约签署。

正是邓、于的前瞻远瞩,为提升我国核武器的水平,推动核武器装备部队并形成战斗力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之后于敏提出,把以往的经验上升到科学的高度,用经过实验校验的具有高科学置信度的精密计算机模拟来保证库存核武器的安全、可靠和有效,他的建议被采纳并演化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我国核武器的发展共有六次重大突破,前两次是原子弹、氢弹,后四次是具有先进技术水平高威比小型化第二代核武器和中子弹。在第二、三、四次突破中,于敏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四作者),1985年(第一作者)、1987年(第二作者)和1989年(第一作者)连续三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道德点评:他舍弃功利、隐形埋名,义无返顾地投身我国核武器研制事业,自觉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志向与民族的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他用毕生心血倾注于氢弹事业,使我国从第一颗原子弹到氢弹爆炸只用了32个月,中国的速度成为世界上最快的。他就是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责任编辑:刘 艳丽
关 闭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