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事迹:
涪城区朝阳街道剑门路西段社区位于剑门路西段朝阳巷16号,幅员面积0.8平方公里。总人口17713人。现有注册志愿者1784人,注册志愿者人数占社区常住人口的20.63%。
一、创新管理模式,构筑志愿服务全域化
近年来,社区以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为契机,按照“理需求、建队伍、搞活动、作评价、重回馈”的志愿服务工作流程,通过实地走访和调查问卷的方式,开通微信公众服务平台和便民利民服务热线电话3650024,为辖区1423名下岗职工、112名残疾人和1171名老人(其中:空巢老人14人、特困老人16人)、困难群众131人建立了服务台账,并为他们发放爱心小药箱、爱心二维码胸牌,发放便民利民服务卡,建起了16支社区志愿服务小分队,并引入专业志愿服务组织4支,在社区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受到辖区居民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
二、倡导奉献精神 ,形成志愿服务一体化
一是“五帮五送”暖人心。社区志愿者以帮空巢老人、帮残疾人、帮农民工、帮单身母亲、帮困难家庭等“五帮”、送温暖、送健康、送清洁、送文化、送技能等“五送”为主要内容,常态化开展各类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志愿者对单亲家庭和特困家庭儿童实施“一对一”的“春蕾”社会救助计划,并对重点帮扶对象进行“点对点”帮扶,得到了社区居民的高度赞扬;启动“陪伴心灵•品读人生”全民阅读志愿行动,面向社会招募成立了一支“陪伴阅读”志愿者服务队,倡导广大青年深入“社区活力空间”,以读好书的方式,陪伴外来务工子女、孤寡老人、残疾人等有需要的群体。志愿者到高龄老人家里为老人读书读报,陪老人一起品读人生,温暖老人的精神生活。
二是“邻里守望”促和谐。剑西社区志愿者用邻里守望编织社区的爱心网,使每一个遇到困难、渴望帮助的人及时得到关爱。通过综合包户、结对帮扶、亲情陪伴等多种形式,让空巢老人身边有儿女般的关怀,让外来人员身边有朋友般的关照,让留守儿童身边有父母般的关心,让残疾人身边有亲人般的体贴。社区李全伦老人今年82岁,十几年如一日地照顾瘫痪在床的妻子李秀英,社区志愿者除了在节假日走访慰问老人外,还经常到老人家陪老人聊天,不定期地帮老人打扫家庭清洁、帮助老人购买日常用品、交纳水电气费等。在社区的推荐下,2015年李全伦老人被评为“涪城区首届孝老爱亲的道德模范”。

三是“节日慰问”送关爱。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坚持节日慰问和日常志愿服务相结合,重点围绕元旦、春节、中秋等重要节日,通过举办邻里百家宴、邻里消夏晚会、社区运动会等形式,把邻里交流联谊活动搬进社区。春节开展“迎新春”文艺汇演活动,社区群众文艺队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用音乐传递着新年的喜悦,用舞蹈表达着共同的祝愿;端午节组织志愿者开展“和谐社区——粽香传情”活动,为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在送温暖、送关爱;“六一”节联合辖区幼儿园举办“展幼儿风采,享成长快乐”的庆祝活动,猜谜语、小合唱、小品表演、歌舞表演……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重阳节联合驻社区的高校志愿服务团队开展内容丰富的敬老活动。
四是“环境治理”促建设。由党员志愿者带头,青年志愿者和社区志愿者共同参与,环境治理志愿服务在剑西社区已成为日常。志愿者们踊跃为社区营造干净舒适的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社区还组织志愿者对辖区内校园周边进行了排查以及对校园周边的流动摊点及流动人口进行清理登记,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清理工作中,以创建安全文明校园为目标,积极消除校园内外安全隐患。
三、提升评优效能,推动志愿服务长效化
为激励广大志愿者主动作为、无私奉献,剑门路西段社区通过活动记录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信息的情况,在辖区开展了志愿者星级认定和优秀志愿、优秀志愿服务组织的评选表扬活动。依托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站建立了社区“爱心银行”。志愿者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将根据服务项目、服务时长、服务质量综合评定获得爱心积分,爱心积分以“爱心银行储蓄卡”形式记录,志愿者可凭“爱心银行储蓄卡”前来社区“爱心银行”支取积分,兑换自己需要的物品或服务。以“爱心银行”探索志愿服务“互助”模式,打通了社会爱心大循环。除此之外,社区还通过邀请优秀志愿者参加社区重大活动、优先推荐参加各类评先争优活动、在入党入团、参军入伍、就业就学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等方式对志愿者给予礼遇。通过开展评选表扬,不断激励全社会的参与热情,努力营造当好人、存好心、做好事、有好报的良好氛围。社区建立的志愿回馈机制—“爱心银行”,被2014年四川省社区建设座谈会收入经验交流材料汇编,向全省推广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