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一个脚踏实地的理想主义者
发布时间:2014-05-13 来源:绵阳文明网
字体:[][][] [打印] [关闭]

  从绵阳城区到游仙区魏城镇铁炉村,经魏城到梓潼的老108国道五里桥处,汽车几乎转了个90度直角,开上了一条新修的水泥路。这条需要小心会车的小路完全穿行在庄稼地里,据说以前是人行便道,张勇自己出资、动用机械设备,就地拓宽、平整、硬化,成为乡亲们进出村的主要通道。

  一路上,迎面碰上几辆小型农用车、面包车,显示着铁炉村人与外界的经济往来。然而,张勇留给乡亲们的念想,远不止这条窄窄的水泥路……

  高音喇叭里 选出来的村支书

  四面群山环抱,远远地看见低洼处有幢三层的白色楼房,一汪碧蓝的堰塘,在初冬的雾霭中格外醒目,如同一个铁炉。只要到了这里,不需要解释,自然就明白了铁炉村村名的来历。

  以前,镇上到村里是条碎石机耕道。一到雨季,不光行人下不了脚,拖拉机也经常深陷进泥坑里,推都推不动。地震后,张勇在为父亲重建新居时,有车无路,建材只能卸在很远的地方请人背进去。

  道路、交通,成为制约铁炉村发展的瓶颈,也是张勇回村“主政”的理由和动机。

  “选举那天好热闹啊!外地党员在电话里投票,高音喇叭把声音扩大了放出来,村民都听得到。”铁炉村的老支书张伦群眯缝着眼睛,回忆着2010年12月底的那场改变张勇人生轨迹的选举。

  少小离家、已经打拼出成绩的勇娃子在选举会上的承诺,让乡亲们看到了希望:先自己拿200万元为村里修路,当选后不拿村干部报酬,搞基础设施建设不强行摊派一分钱。最让村民心动眼热的是,张勇承诺要带领大家发展产业,把魏城镇最穷的铁炉村变成富裕村!

  张勇高票当选。当天下午,修路用的挖挖机(挖掘机)就轰隆隆地开进了村,有心的村民及时买回了鞭炮爆得震天响,彻底打消了村民的疑虑。

  “人歇机器不歇,总共干了3天3夜,一条长4公里、宽6米的土路就在我们眼皮子下平出来了!”家就住在村部附近的5社社员王成木说。“有这种一言九鼎的村支书,修路占地、拆房甚至迁坟,只需要打个招呼,村民都是无条件支持!”

  他把村里当成企业在经营

  2011年春节,外出打工的村民陆续返家,张勇从大年二十九开始,一大早就带着手电筒和相机,挨家挨户地走访村民,拉家常、攀故亲,给困难户送米送油。特困户67户,光棍村民123人,这样的家底,让张勇的心格外沉重。这个春节,他拿出了1万多元为困难户、老人发红包,自家父母的那一份,却省下了。

  这只是表象。他要做的,远不止这些。

  走村串户中,他在了解情况,也让别人了解自己,更重要的是,他要把自己的宏大构想“植入”到群众的脑子里,让他们接受自己的发展理念。

  准备大干一场的张勇,不光有颗热切的心,更有多年经商所积攒的眼光、智慧和人脉。

  看到制约发展的是交通,张勇就首先投资修路解决交通问题;管理需要人才,他在“组阁”时,挨个动员能干人、明白人出来担任社长。在动员70岁的老书记张伦群“出山”时,张勇说:“群伯,你得帮我干几年,没准我还走到你前面呢!”说得张大爷忍不住流下老泪,没想到真的一语成谶!

  在张勇的努力下,路修通了,几处提灌站建起来了。张勇的经商天分和十几年间积累的经营管理经验,很快在铁炉村的发展中释放出来。

  “土地升值,引来外来投资者搞合作经营,村民以土地入股、参与分成,还可以就地打工挣工资,完全是走的市场化运作的道路,还走得很成功,他是用经营公司的理念在经营铁炉村。”初中同学王纪文对张勇的经营头脑很是佩服。

  不仅如此,他还想办法找到村里的卫星地图,四处求教,自己亲自绘制出铁炉村的发展蓝图:村民集中环湖居住,剩下的土地发展休闲旅游业和养老业,搞一个集旅游休闲识农养生基地,此外,还规划了一个农耕文化博物馆。

  不认识张勇、或者只是听说他的故事的人,很容易把他想象成一个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人。然而,同样在农村长大的王纪文不那么看。指着铁炉村广场边立着的《铁炉村新村综合体规划》,王纪文把张勇的发展思路领悟得很透彻:道路的问题解决了,水的问题解决了,土地流转出去,村民就地打工,这完全是摸得着、看得见的发展规划。“以张勇稳健的作风和经商能力,这个规划绝对不是在痴人说梦,而是可以一步步去变成现实的。可惜,老天没有给他时间让他实现这一切!”

  他走了 留下了很多

  在铁炉村,随处都能找到张勇留下的痕迹:路边停着一台价值12万的挖掘机,据说已经是村里的集体资产。面积不小的村部广场四周,如城里小区一般地竖起了一排排的健身器材,还有一张比较新的乒乓球桌。

  看得出来,张勇迫切地想把城里的东西带回这个闭塞的村子,想让乡亲们过上有质量的生活。

  3层楼的村部大楼里,电教室、卫生室、计生站、农家书屋等一应俱全。一楼楼梯处,两排墨绿色的大字很醒目:淡如秋菊做人,清似莲花处世。二楼张勇的办公室外,出人意料地张贴着牛顿和诺贝尔的画像和格言:“一个人做事没有恒心,他是任何事也做不成的。”“生命,那是自然付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

  这两幅不像是随意悬挂的字画,透露了张勇的价值观和做事理念,似乎让人可以藉此深入到他的内心世界。

  两年多来,有了张勇前后400余万元的投入,铁炉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条长30余公里的“四环村道”将全村串连到一起,与产业发展配套的水渠、塘堰、提灌站都已经投入使用,村民们熟练地掌握了芦笋、青梅、西瓜等高附加值作物的栽种技术。此外,还有投资300万元的农耕博物馆、投资60多万元的水产养殖项目相继落户。

  不仅如此。

  初一就凭出色的组织才能竞选上学生会主席的张勇,从做简单的印刷品起家,涉足建筑、广告、保健品等几个行业,累积了上千万的资本。在魏城中学初92级那个人才辈出的班级中,他一直是同学们津津乐道的领军人物。但是,张勇不讲穿着,不挑吃食,别说出国,到北上广开眼界,他连成都都去得少,更不会专门出去旅游。“土包子”的做派,并不影响他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地位。

  一个初中毕业就开始走上创业之路的农二代,没有学历、没有背景,靠诚信取胜,张勇的成功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在功成名就之后,卖掉一家自己已经良性运作的公司,把另外两个公司承包给职业经理人,专心回到家乡帮老百姓致富,又是一个奇迹。

  老家在魏城镇的另外一个村,同样有抱负、有想法的王纪文告诉记者,他之前觉得外面的世界更精彩,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外面打拼。看到张勇稳打稳扎地守在绵阳取得成功,并以一己之力努力去改变家乡面貌,王纪文开始重新思考、定位自己的人生。如今,王纪文在附近的柏林镇投资了农业产业化项目,同时还开始了与铁炉村的合作。

  “从张勇身上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活着不光是为了挣钱,为了养家糊口,还需要有价值的活着,活出自己的影响力来。”王纪文说。

  38岁英年早逝,张勇的影响力,不光在铁炉村;他在这个精彩世界里留下的痕迹,远不止铁炉村里可以量化、物化的东西,还在于对王纪文们的思想深处的影响和震动。他的成长经历,他的梦想,他的作为,无疑在农村青年中具有标本意义。

  离开铁炉村时,初冬的太阳终于穿透厚厚的云层,暖暖地照到铁炉村广场上。村委会的大楼墙上,铁炉村农耕文化产业园布局图显得格外醒目。

  这是张勇的梦,没能实现,他就走了;那边,王纪文指着一片地说,他的事业,也在这里开始了。

责任编辑:刘 艳丽
关 闭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