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精神体现了对故土的热爱
发布时间:2014-05-13 来源:
字体:[][][] [打印] [关闭]

  探寻张勇人生轨迹,我真切感受到张勇的生命价值和精神内核,这就是:为追逐梦想而奋斗,为变革现实而努力,为共同富裕而奉献。在他短暂而恒久的生命历程中,书写了一个共产党人的热血青春和崇高理想。

  平凡英雄之所以涌现,做出非凡举动,创造非凡业绩,形成非凡的人格场,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人,就在于英雄们的所思所为异于常人,具有独特的精神标高和情感世界。张勇出生贫苦家庭,懂事较早,明白为父母分忧,把读书的机会让给了弟弟,自己去镇中学印刷厂打工赚钱。这一“让”,“让”出了孝顺,“让”出了血浓于水的兄弟情,也为他人生中若干次“让”奠定了坚实的道德伦理基础。“5·12”汶川地震后,张勇为父亲重建新居,但建材拉来了却因没有公路,车子被阻,无法进入,只能请人背材料。这件事深深刺痛了他。这一“阻”,使张勇明白山村没有公路的艰难,也是造成贫穷的根源,这也成了他回村捐款修公路的内在动因。一“让”一“阻”,既是他人生中的真切写照,也是他道德境界升华的基础所在。

  一个人一生总是在 “舍”与“得”之间来回掂量和抉择。有舍才有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大舍大得,也许有时舍了不会得。张勇深谙舍得辩证法,他凭着“不怕吃亏,诚信经营”信条,成为成功的企业家;他深知“人不能只顾自己挣钱,我要回去,再困难都要把路修通,把水引进来”,先后掏出全部积蓄投入到村上建设;他对集体舍得,对自己的爱人却“连戒指都没舍得买一颗”;他招商引资谈合作跑项目,舍不得花村上一分钱,却为了引进红薯深加工项目,让客商在自家院子里修建了40平方米的沉淀池,还把家门口的菜地挖成了污水池;他捐资几十万元建起了村部大楼,而自己父母家的房屋连墙壁都舍不得粉刷;他把昔日数百亩荒山坡改造成了良田,而自己家的承包地却无偿调剂给了村上搞建设……张勇舍小家舍己利舍资产,得到的是铁炉村翻天覆地的巨变,得到的是1600多父老乡亲芝麻开花节节高的新生活,得到的是人们从心眼里敬佩爱戴的一颗颗心!这一“舍”一“得”的背后,深刻体现了张勇对故土的依恋,对乡情的热爱,对亲人的奉献。

  引资创业,引智治愚,引制图强,是张勇担任村支书后提高铁炉村现代治理能力的三大法宝。他引资发展产业,引进蓝莓、青梅基地;他请来重庆专业人士作“铁炉村新村建设规划”、“西部‘世外桃源’项目计划书”;他无偿把村里年轻人送出去学习挖掘机、铲车的驾驶技术,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他建章立制,村上费用必须经过会计、出纳、村民监督员四支笔会签;他把村干部和组长考核的80%权重交给群众。张勇这“三引”把一位党员村官的现代治理能力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引资”是发展基础,“引智”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先决条件,“引制”是彻底改变乡村管理落后的制度保障。张勇不仅以返乡的实际行动改变了家乡面貌,而且以现代治理理念为家乡实现可持续跨越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文化基石、制度基准。

责任编辑:刘 艳丽
关 闭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