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怀揣着一颗民族教育梦,三十多年来,一直扎根于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为党的民族教育事业奉献了火热的青春年华。他先后刊发教育教学论文一百多篇,获得“江淮乡村好教师”、“全国学术先锋人物”、教育部“全国优秀教师”光荣称号。他用自己的实绩,诠释了自己美丽的民族教育梦想。他就是临北回族乡临北初中的语文教师——夏玉桥。(中国文明网)
夏玉桥老师自毕业到临北回族乡临北初中工作以来,已有三十多个寒暑。当年的他只有十八岁和一腔理想,如今他已桃李天下,成了一名全国知名的优秀教育者。但面对着外界的名利诱惑,夏老师不为所动,依然坚持在这片土地上,让自己的理想茁壮成长,让更多少数民族孩子享受到教育的成果。
夏老师立志于的民族教育一直我国教育薄弱环节,不仅难在师资力量紧缺上,更难在由于语言习俗带来交流不便上,老师和学生的文化背景存在着种种差异导致教学难以达到目的,很多满怀希望的老师就倒在语言文化关上面。夏老师当初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但夏老师没有轻易放弃,他自费外出学习优秀的教育理论并结合当地学生实际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求同存异,让每个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发挥所长。在他的指导下,学生们写出了一篇篇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文章,让教育的成果在这个偏远的学校绽放开来,让优秀民族文化百花齐放。
寂寞的坚守,初心的永恒。如果说,一个乡村教师是在年纪很大之后才开始坚守,这一点未可厚非,只是当一个18岁的毕业生就开始坚守的话,这样的一种垂范是否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呢?因为夏玉桥在师范毕业后,十八岁的他来到偏僻的少数民族地区任教。学校建在清真寺旁,在那里,土坯墩木板,就算课桌;摆个矮树根,就算板凳;至于教室,则是多功能的,既做办公室又做宿舍。而放学后,只剩下一座破旧的清真寺陪着一个孤零零的他,再就是无边的寂寞。就是这样,他一下子就坚持了30多年,对于一个人来说,这样的日子最为艰难,却最值得坚守。
坚守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美德。夏玉桥的坚守,展现的是崇高的人格魅力,是无悔的职业操守。正是这种人格魅力和职业操守,编织着孩子们的梦想,编织者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梦。(罗婷文)
编辑:scmy_lih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