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绵阳市委宣传部中国文明网 | 四川文明网 | 部网旧版

绵阳市非遗十年发展速写:从濒危到“多点开花”
2018-05-16 10:23:00 绵阳文明网

  “嘿!远方啊,贵宾耶,欢迎你到羌寨来……”在北川石椅羌寨和其他大型文化活动现场,总能看见身穿全套羌族服饰、年近八旬的羌文化非遗传承人母广元,带领羌族姑娘小伙向游客展示原汁原味的羌族文化。

  “5·12”汶川特大地震让母广元的家庭遭受重创,十年来,他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做旅游解说、活动主祭司,给当地的羌族年轻人传授民风民俗和传统文化,他一直用语言、歌声和文字积极传播着禹羌文化。

  “5·12”汶川特大地震,让绵阳传统非遗文化受到沉重打击,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生活环境遭受前所未有的巨大破坏,众多非遗项目传承人遭遇伤亡。震后不久,我市在全省率先组建了市(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从抢救性保护到进村入户非遗普查登记,建立起了四级非遗保护名录体系,健全了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扶持机制,多渠道搭建展示展演展销和传承学习创新平台。

  震后十年,绵阳非遗从濒临失传风险到凤凰涅槃,谱写了走出“深闺”,创新传承,持续发展的华丽篇章。

  在平武,省级非遗平武剪纸代表性传承人谢成飞父子带着构图古朴、单纯、灵动的白马藏族、羌族民族风格的剪纸在国内外展示展演教学,赢得“粉丝”无数。

  在江油,流传于云集乡田间地头,反映农村劳动场景,风趣诙谐的《媷秧歌》成为绵阳市非遗中心创编人员创作之源,作词、编曲,以“非遗进校园”为载体,让《薅秧歌》得以传承,并走进剧场参加惠民演出、绵阳春晚,还创作出系列作品予以传唱。

  在绵阳城区,越王楼“非遗博览中心”、三江码头非遗超市、新世界百货非遗时光集市等平台生动诠释绵阳非遗保护成果;在学校,羌族草编、金峰雄狮、川剧、川西北民歌等40余个项目扎根绵阳的大中小学校园。此外,非遗进社区、进乡村、进景区等活动常态化开展。

  十年来,我市多渠道搭建了教、产、销、展演、展示平台,非遗保护成果显著,让绵阳非遗走出去,引进来,文化交流活动丰富多彩,部分项目借机多次走出国门,还依托全市文化产业资源平台带动羌绣等产业发展,让非遗项目成为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生力军,绵阳非遗,在经历大灾大难后,浴火重生,多点开花,正散发夺目光彩!

编辑:scmy_lihw

宣传动态

公示公告
图片新闻

关于网站联系我们信息曝料稿件报送

主办:中共绵阳市委宣传部 绵阳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蜀ICP备11006973号-6 川预审0DZ0-VV26-N6F0-6ZH0号 川新备09-0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