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绵阳市委宣传部中国文明网 | 四川文明网 | 部网旧版

绵阳:学风带家风 校园带家园
2018-03-23 11:45:00 绵阳文明网

  日前,绵阳市盐亭县黄甸镇脱贫攻坚“学风带家风,校园带家园”活动启动仪式隆重举行。镇干部、黄甸教育系统教职员工、在校学生、部分家长及场镇居民代表700余人参加了启动仪式。

  镇党委书记王椋指出,教师、学生、家长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参与者,学校是扶志、扶智教育的重要阵地。深入开展学生德育教育,带动形成良好家风,是实现乡风文明、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要通过好校园带动建设好家园,做到脱贫攻坚家校互动、师生互动、长幼互动。

  他强调,各学校要将此项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将思想脱贫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要认真落实工作机制,构建镇校两级一起抓脱贫的格局。要将“小手拉大手”落实情况作为教师评先、学生评优的重要内容,确保脱贫攻坚人人有责。要进一步强化学生遵德遵纪守法意识,主动参与社会治理。要通过小手牵大手,影响各自家庭成员,破除陋习,端正家风。要实行德育教育四级承诺,学校向镇党委政府承诺,教师向学校承诺,学生向教师承诺,家长向学生承诺,实现学生对家长的精神反哺,形成学风带家风、校园带家园的良好局面和良性循环。

  下阶段,黄甸镇党委政府将着力抓好“学风带家风,校园带家园”活动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开展政策宣讲行动。学校要编写宣传册,抽调党员教师、优秀教师、优秀学生,进村入户宣讲党的十九大核心要义、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政策,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教育。教师要在学生中培养一批“脱贫攻坚政策宣讲员”,宣传自主脱贫成功典型和优良家风家规,让家长在潜移默化中收到熏陶和影响。学生要指出父母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合理建议,引导家长主动投身脱贫奔康,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

  二是开展感恩励志教育行动。学校要利用升旗仪式、班会、思想政治类课程等,围绕美好黄甸、感恩奋进、智力脱贫、优秀家风校风、传统美德等主题,通过诵读经典、办黑板报、励志演讲、有奖征文等方式,广泛开展主题教育。教师要教育学生主动了解党的扶贫政策,组织知识竞赛,培树感恩意识和报效社会好品质。学生要向家长宣讲不争当贫困户、不争吃低保、孝老敬亲、邻里和睦、环境整洁等知识。家长要不等不靠、人穷志坚、勤劳苦干、早日脱贫。人人都当好践行者和传播者。

  三是开展“百名教师大走访”行动。要开展教师大走访活动,撰写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召开家长会,深入贫困生家庭,了解基本情况和思想状况,交流家庭教育先进理念和科学方法,引导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培树脱贫奔康自觉性主动性。学生要融入镇党委政府“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参与清明节、植树节、青年节、儿童节、教师节、老年节等系列志愿服务。要引领家长赛生活习惯,赛进取意识,赛家庭文明,赛社会贡献。

  四是开展结对帮扶助力增收行动。要组织党员教师、团员学生加入扶贫队伍,制定“润物细无声,扶志助成长”扶贫示意图,对因病因残致贫的采用励志教育帮扶,对低保、单亲、留守的采用精神帮扶,对因灾、因债致贫的采取物质帮扶。要组织对贫困学生及家庭关爱活动,组织开展“爱心捐赠心连心”活动,将捐赠的钱物统筹,通过知识竞赛、黑板报、有奖征文、演讲等活动奖金的形式发放,树立贫困生的自信心与荣誉感,通过学生将自信心和荣誉感传递给家长,引导家长树立靠自己劳动增收致富的意识。

  五是开展家校互动治理环境行动。要制定《学校结对家庭开展环境整治行动方案》,课余、周末入户开展环境整治活动,定期开展学生家庭环境卫生评比,建立排名榜并公示。要在学生中培育一批“乡风文明引导员”,帮助家长改变陈旧的生活方式,摈弃不良生活习惯,营造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督促家长为邻里做好表率。家长既要打理好个人和家庭环境,展示家庭风貌,又要主动参与所在村社环境治理,争当城乡环境“督查员”。

  六是开展比学赶超榜样带动行动。要学习借鉴镇“十五个最美”评选的成功经验,在学生、家长、教师中比家庭文明、比德才水平、比社会奉献,组织开展好学生、好家长、好家庭、扶贫标兵、脱贫模范等评选,树立好榜样,设置“牵手榜”“明星榜”之类专栏,大张旗鼓宣传。学生和家长要互相鼓励,增强荣誉感和上进心,树立“今天我学榜样、明天我是榜样”的争先意识。

  镇党委政府成立黄甸镇脱贫攻坚学风带家风、校园带家园活动领导小组,书记镇长挂帅,镇宣传办、脱贫办负责业务指导和进度督查,教体办和镇内三所学校具体实施。各学校要围绕思想促脱贫、学成促脱贫、政策促脱贫、感恩促脱贫、健康促脱贫五个方面,根据各自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通过“学风带家风,校园带家园”系列教育活动,达到树立文明乡风、服务乡村振兴的目的,为全镇脱贫大局作出尽可能多、尽可能大的贡献。

编辑:scmy_lihw

宣传动态

公示公告
图片新闻

关于网站联系我们信息曝料稿件报送

主办:中共绵阳市委宣传部 绵阳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蜀ICP备11006973号-6 川预审0DZ0-VV26-N6F0-6ZH0号 川新备09-0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