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绵阳市委宣传部中国文明网 | 四川文明网 | 部网旧版

北川:“绿色崛起”的靓丽答卷
2018-05-15 14:00:00 绵阳文明网

  震后十年,再访北川。用什么词语定义今天的北川?

  北川的一组数据令人瞩目:2017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19亿元,年均增长12.9%,是震前的3.81倍;地方公共财政收入达到4.51亿元,年均增长24.1%,是震前的8.67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8.84亿元,年均增长17.7%,是震前的6.03倍;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2.62亿元,年均增长11.4%,是震前的6.85倍;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7亿元,年均增长18.6%,是震前的5.50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041元,年均增长14.1%,是震前的3.73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814元,年均增长15.4%,是震前的4.17倍。

  北川的三张答卷令人惊叹:2017年,在四川省51个民族县(市)中,北川成功跻身全省少数民族县十强县,还获评“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模范县”。

  北川羌城旅游区成为5A级景区,北川通用机场被纳入国家航空飞行营地示范工程、四川省“十三五”规划和成都平原经济交通规划,北川的中羌药材、高山蔬菜等“五大特色基地”初步建成……再访北川,可以观察到这个民族自治县“绿色崛起”的强劲脉搏;

  结穷亲,扶真贫,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瞄准“四个好”目标,2万余户群众改厨、改厕、建院坝、建入户路,村村通上致富路、有网络,家家住上安全住房、喝上健康水、用上安全电,看上电视……再访北川,可以感受到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的“民生温度”。

  常态化举办羌历新年、大禹祭祀、沙朗节等民俗文化活动,“大禹故里、中国羌城、大爱北川”的区域品牌形象深入人心;北川老县城遗址、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新县城为代表的“三基地一窗口”成为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力量的最佳载体;北川新县城先后获得全国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城市、四川省文明城市等30多项殊荣,禹羌文化、红色文化、感恩文化在这里精彩呈现,艰苦奋斗、勇于拼搏、苦干实干的精神在这里发扬光大……再访北川,可以感悟到这个极重灾县的“新北川精神”的深刻内涵。

  “每一份沉甸甸的业绩,都是我们用实打实、硬碰硬的拼劲拼出来的。我们的艰辛、我们的苦楚、我们的汗水,换取了攻坚的重大突破,换得了量到质的变化,换来了群众幸福指数升高。”县委书记赖俊深有感触地说。在他看来,“大美羌城,生态强县,小康北川”的画卷才刚刚铺开,24万北川人艰苦创业再奋斗,时不我待,正当其时。

  一个羌族自治县的“绿色崛起”

  十年前,北川的三次产业的比重为32.8∶42.1∶25.1;十年后的今天,北川三次产业的比重为21.5∶33.4∶45.1。第三产业占比接近一半,并超过第二产业12个百分点。数字的对比,揭示了北川“绿色崛起”的奥秘!

  2008年的那场特大地震,把北川老县城顷刻夷为平地,15645名同胞遇难,26916人受伤,4413人失踪,1725人致残,全县基础设施毁于一旦,直接经济损失超过600亿元……

  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发展振兴……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有全国人民的关爱和支持,北川从地震的废墟上站了起来!

  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幸福起来。仍然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北川怎样才能在基础设施实现了“三年跨越二十年”的基础上,走出一条发展的捷径?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十年间,历任县委、县政府都砥砺奋进,艰难探索。

  2015年9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中共北川羌族自治县委三届六次全会提出:“品牌先导,绿色崛起,双创驱动,开放粘合”战略,着力打造文旅发展引领区、精品农业示范区、通航经济创新区、应急产业先行区,努力建成“大美羌城、生态强县、小康北川”的发展思路。

  实施“品牌先导”战略,推进高质量发展。北川把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大、高附加值、低能耗的产品列入了战略规划,按照不同领域、不同产业、不同产品进行分类和分层,建立和完善品牌产品下的产业链、价值链、供给链。按照“1+X”或“2+X”模式,选择1-2个优势特色产品集中打造拳头品牌,加大对主导产品的资金整合、项目投入、贷款贴息等支持力度,健全产品质量监管体系,构建起“北川”这个大品牌下的品牌体系,打造一批“北川造”“北川产”“北川游”的知名品牌。

  实施“绿色崛起”战略,发展高端产业。聚焦工业转型升级,北川积极对接国家、省市发展战略,充分利用“互联网+”,加快推进通航产业园建设。聚焦精品农业打造,北川坚持把“绿色化”融入三次产业增量、转型、升级全过程,坚持统一规划、整合资源、成片成带、梯次推进发展思路,重点打造中羌药材、茶叶、果蔬等特色农产品,并建立精品农业质量监管体系,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和档次。

  实施“双创驱动”战略,转换发展动能。北川精心培育“双创”的土壤,让各种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在北川落地生根、快速成长。一是激活主体——大力扶持初始创业,突出发展小微企业,引导支持“二次创业”。二是做活平台——完善北川经济开发区创新创业孵化器,建设电商产业港、药博园,鼓励支持社区创办双创中心,统筹整合创新创业资源,健全完善县、乡、村(社区)三级公共创业服务网络,为普通群众创造更多创新创业机会。三是放活政策。用足用活国家、省市层面都出台的系列促进创新创业的政策,并从财政资金扶持、优惠扶持、融资担保支持、金融机构支持等方面完善配套政策,出台了支持鼓励创新创业系列政策。

  实施“开发粘合”战略,整合发展要素。一是主动粘合政策。注重发挥政策叠加效应,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对接争取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发展以及秦巴山区扶贫开发等优惠政策,增强政策吸引力;二是主动粘合市场,立足全省、瞄准西南、放眼全国、深度融合,坚持招新引优、招大引强,更加注重成链招商、精准招商、以商招商,围绕“四区”目标的产业方向,紧盯国际国内知名企业投资动向,主动对接,重点攻关,力争引进一批附加值高、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好项目、大项目。三是主动粘合人才,依托北川震后积累的广泛人脉关系,建立关心支持北川跨越发展的各级各部门、境内外机构、企业家和专家人才库,为跨越发展寻求支持、借智借力。

  “四大战略”聚焦发展质量、发展优势、发展动能、发展要素,既盘活了北川资源,又打开了向外发展的通道,“北川能量”得到了充分释放。在2018年1月18日召开的县人代会上,县长瞿永安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过去一年的成就作了回顾——

  品牌先导展现新形象。这一年,北川成功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和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打造“大禹故里”区域品牌,新获无公害农产品9个、绿色食品3个、有机食品1个。新增四川省著名商标2个,四川省名牌产品2个。创建2个国家级乡村旅游品牌、4个省级旅游品牌。地震纪念馆授牌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羌山雀舌茶业有限公司荣获“全国就业扶贫基地”称号。安昌镇、擂鼓镇盖头村被命名为全国文明村镇。

  绿色崛起呈现新局面。这一年,北川的精品农业助农增收,新型工业加速上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泰和新材料、安福魔芋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4.3%;泛美航空科技城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全年接待游客635.0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1.71亿元;国家第二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绩效考评中,北川得分位居全省第一;在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中,北川名列全省第三。

  双创驱动汇集新动能。这一年,北川的孵化器达到3.14万平方米、达到217家,双创谷成功认定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维斯特成功授牌为全省民族地区旅游人才培训基地。科技型中小企业192家,累计申请专利超过500件,实施专利项目新增产值9500万元。

  开放粘合取得新进展。这一年,北川创新设立“项目专员”全程代办制,推进“一站式服务”,争取市重点项目“服务绿卡”2张。积极参加川商大会等对外活动,协议引资33.91亿元。宝友吉科技、晶盈科技等8个项目建成投产。实现国内省外到位资金24.22亿元。创新投融资体系,设立山东—北川5亿元产业投资发展基金,全年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1家,新增“港新板”挂牌企业1家。

  震后十年看北川。山,还是连绵不绝的巍巍群山;水,还是滔滔不绝的湍湍激流。但北川已经告别了“木头、石头、水头”的“三头”经济,取而代之的是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新产业形态。

  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民生温度”

  贫困,是困扰北川山区群众走向幸福生活的“拦路虎”,北川人从来就没有放弃摆脱贫困的奋斗。然而,十年前那场8.0级的特大地震,打断了人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梦想。到2014年,全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村93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929户、20384人,贫困发生率为12.8%。脱贫攻坚,成为一场必须打好的硬仗!

  遵照习总书记“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指示精神,按照省委“念兹在兹、唯此为大,百倍用心、千倍用力”和市委“脱得漂亮、脱出标杆”的要求,北川县委、县政府紧紧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目标,“一把手”靠前指挥,“一盘棋”组织推进,健全“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构建“1+7+22+N”的政策体系,下足“绣花”功夫,倾注“工匠”精神,一场硬仗一场硬仗地打,一个堡垒一个堡垒地攻,以“五个聚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截至目前,北川累计减贫19135人,66个贫困村退出,全县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以下,全面达到四川省贫困县退出“一低三有”标准,顺利通过市初审和省验收考核。

  那么,北川是如何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的呢?

  聚力巩固“两不愁”,鼓足钱袋子。北川依托五大特色基地,构建庭院式微循环、园区内微循环、小片区微循环、镇域综合循环四种“种养循环模式”,带动总共20384名贫困人口中15686人增收。北川推广村集体+种养大户等“六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310个村集体经济全部达标。北川依托五大园区,带动贫困户进“园”入“链”,就近务工2135人。北川构建旅游景区带动型、特色村寨推动型、旅游产品驱动型“三动型”全域旅游扶贫模式,6241名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北川构建电商港、药博园、维斯特农产品交易中心“一港一园一中心”体系,加速“北川产”走出羌山。

  聚力稳定“三保障”,温暖心窝子。北川开展“控辍保学”“免费教育”“送教上门”三大行动,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学生入学率达100%。北川坚持“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民政医疗救助+爱心基金救助”,贫困人口参合率100%,县内住院报账比例达91%以上。北川实施“四项工程”保安居,全域危改2865户、地灾搬迁533户、易地扶贫搬迁166户,拆除破危房屋2301户4967间。

  聚力实现“四个好”,夯实家底子。北川累计投资24.36亿元,村村通上“致富路”,家家喝上“健康水”,户户用上“安全电”。北川推进“厕所革命”,实施改厨11924户、改厕14203户、硬化院坝7109户,修建通车便道1110.96公里,步行便道52.65公里。北川累计建成省级“四好村”13个、市级“四好村”75个、县级“四好村”160个,实现生活环境美、村容村貌美、乡风民风美。

  聚力提升认可度,真情结对子。北川“三找六最”消除贫困现象。紧盯最穷、最烂、最特殊的群体和最偏远、最吊野、最边缘的区域,开展找人找户找房,发现一起、解决一起,全力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三进三同”化解矛盾纠纷。深化“结亲帮万户,奔上小康路”活动,6909名干部职工“进村进社进农户”,与50408户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落实“五包”责任,化解涉灾矛盾325个,调解纠纷1100起。北川通过“百企帮百村”凝聚社会力量。109家民营企业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与1000余户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145个社会组织帮助2000余户贫困户人年均增收1500元以上。

  聚力彻底摔穷帽,迈稳脚步子。北川“快”字为先改问题。完善健全省市督导暗访、县级督导、县级自查、县内交叉检查问题处理机制,突出“三边一区一插花”,做到一天交办、两天整改、三天回访、不定期杀回马枪;开展乡镇内、乡镇间、片区间交叉验收,结果拉通排名,红旗激励、黄牌警示;台账式管理省市反馈问题,动态建账、逐一销号。“细”字为本夯基础。建好农户、低保、五保、残疾、重大疾病和慢性病、危房改造、危房未改、老人户“八本账”;绘制交通、行政区划、路线、农户分布、产业布局“五张图”;开好村组干部会、党员会、村民代表会、分社会、联社会“五个会”;紧盯明白人、引路人、外出务工人群、刑满释放人员、长期上访人群“五类人”强化宣传教育引导。“严”字为要强监管。坚持“八必议八公开”,开展“村务公开面对面”“纪检干部进百村”等活动;推广“互联网+精准扶贫代理记账”,严防扶贫资金跑冒滴漏问题发生。

  一个极重灾县的感恩之旅

  今年3月底,由县委书记赖俊带队的北川干部群众,再次走向齐鲁大地,踏上“感恩之旅”。十年的时间,并不能冲淡历史的记忆。北川人不会忘记,灾后重建,上万名山东兄弟冒着余震和泥石流的危险,辗转于北川的大山深处,援建北川,一干就是三年,“情义山东”在北川的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感恩,不仅仅是山东兄弟。“5·12”十周年前夕,中共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委、北川羌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发出感谢信:“是您们,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靠前指挥,人民子弟兵和公安民警舍死忘生,医疗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新闻工作者奋战一线,山东亲人、援建人员、志愿者和社会各界千里驰援,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守望相助……是您们,让平地起高楼,于沃野建新城;是您们,让细雨带走了悲伤,让春风吹散了愁容;是您们,用自己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汇聚起奋进的力量,铸就了北川的辉煌。”

  感恩,已经成为北川这块土地上的文化特色,成为24万北川人外化于行、内化于心的自觉。

  在北川,感恩已演化为一种守望相助的情怀。

  每年5月北川举办“感恩文化节”系列活动,开展“大爱无疆·感恩感动”为主题的宣讲和演讲、征文比赛,邀请山东援建单位回川探亲,与群众联谊;通过“农民夜校”“道德讲堂”等形式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忆苦思甜,饮水思源,纵向比较、横向看齐,让群众在对比中感恩祖国,感恩人民、艰苦奋斗、敬业奉献;以乡村少年宫活动为载体,编排展演以感恩为主题的文艺节目,教育广大师生和家长知恩感恩,回报社会。

  当祖国需要的时候,第一时间启动救援响应,组织救援、捐献善款——

  2010年4月18日玉树地震发生后,北川县委、县政府在第一时间组成医疗卫生救援队伍,紧急拨出应急抢险资金和医疗卫生药品送往青海玉树地震灾区;

  2013年4月20日,芦山地震发生后,全县党员干部群众多种形式捐款捐物280余万元;

  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地震发生后,北川派出100余名民警和医护人员,设立多个执勤点和4个救助点,24小时执勤保畅、救助转移的伤员。

  在北川,感恩已演化为一种自强不息的品格。

  北川涌现出全国重大先进典型、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兰辉。他在身患重病的情况下,不顾个人安危,检查安全工作,牺牲在下乡途中。北川涌现出“全国十大最美村官”——陈家坝镇平沟村党支部书记肖琳,他本是一名支援抗震救灾的志愿者,十年间变身为扎根山区的创业者,他以“网络营销”把北川的山货销往全国各地,帮助北川群众增收致富。

  在北川,感恩已演化为一种勇于担当的精神。

  走进北川经开区的虹瑞科技有限公司,记者见到了董事长郭龙。这位憨厚的小伙子原本是职业经理人,给老板打工。然而,没想到企业资金链断了,老板不见了。他心一横,干脆把一个濒临倒闭的企业扛了下来,借贷2000多万元,让企业继续运转。不仅如此,他还把一些闲置厂房拿出来,“零租金”给别人办企业。

  在北川,感恩,已演化为一种不断延续的大爱温情。

  “北川好人”王艳是国网北川羌族自治县供电公司陈家坝供电所的收费员,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失去了男友。震后她做出了一个决定:认男友的父母为干爹干妈。如今,王艳与现在的爱人一起赡养老人,用爱心为一个破碎的家庭续温。

  在北川,感恩已演化为一种不懈奋斗的力量。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召开当天,北川安昌镇宝林村脱贫群众何国德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何国德过去是贫困户,在当地党委政府和党员干部的帮扶下,他成功摘掉了“穷帽子”。他说,“我脱贫了,我要像我们村的第一书记那样无私奉献,带领更多群众脱贫致富。”那一天,全县有12名脱贫群众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十年巨变,山河为证,北川不仅获得了新生,更走出了一条新路。

  十年巨变,恩泽如山,蝶变如画,奋斗如歌,北川,正以更加豪迈的激情走向未来!(绵阳日报)

编辑:scmy_lihw

宣传动态

公示公告
图片新闻

关于网站联系我们信息曝料稿件报送

主办:中共绵阳市委宣传部 绵阳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蜀ICP备11006973号-6 川预审0DZ0-VV26-N6F0-6ZH0号 川新备09-00034